(1).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4)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①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往往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②当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③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1953年通过了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2)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3)具备了转变的条件。新民主主义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4)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6).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如大公无私、富有组织纪律性等外,自身特点如下:(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加紧了对铁路和矿山利权的争夺。(2)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路、川汉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国家,引起沿线省份民众的强烈反对。(3)事关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高涨,四川最激烈并遭到清政府镇压。由此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8).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9).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什么?
(1)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2)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3)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10).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2)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1).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提出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提出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提出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5)提出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人民的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证社会生产力。
(12).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救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提出了“救亡”的口号。他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他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13).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第一,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第二,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设的深入认识,其方案既不具体也无可操作性。第三,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因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4).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及其意义是什么?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战争。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5).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是什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它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因为帝国主义不允许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在中国行不通。第三种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它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是受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17).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18).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2)步骤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9).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一化”“三改”,一化反映了生产力方面的要求,三改则反映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20).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1)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2)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
(21).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1)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显而易见。(2)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3)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4)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好核心作用。
(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什么?
(1)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3).《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
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4).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提供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5).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2)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